作者|陈小木
1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处网红打卡地:崇山银杏。每到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银杏飘黄,间以激情似火的黄栌叶,浪漫且壮观。
这处美景刚被人发现的时候,朋友邀我去看,我总推脱下次,反正这么近,坐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什么时候去都来得及。
那时总想着求美求全,要挑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要等网购的汉服……等来等去,不知不觉秋天已经过完,崇山披上了冬装。
那一年的崇山银杏,就这样失之交臂。
这只是一年一度的美景,错过了都觉得惋惜,想起过往被自己耽误的那些事,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总想着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无论校园还是职场;还有很多人可以选择,无论爱情友情;还有很多“下一次”可以等待,无论是因为胆怯还是拖延。
如果当初不那么拖延成习惯、不去等待下一位、下一回,是不是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错过和深夜辗转难眠?
不可否认,美好的事物大多带有附加条件,总想等万事俱备的时候再开始,结果思来想去许多单位提拔干部、竞选领导基本条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即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但要是学历不够,你还是没有竞选资格,就只能看着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而作为高含金量的自考学历,无疑就是你的最佳选择了。自考科目一般在11-16门左右。凡是能坚持学习下来,都是从散漫到自律,逐渐训练约束自己的。参加自考的同学,多数都是在职学习。在自考的过程中,既要权衡工作,又要保证学习时间。 耽误了很长时间也没能行动起来。
未来总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没有那么多的“如果”让人重来。
时间会告诉我们,人总是在真正失去之后,才懂得曾经拥有的可贵。相比期许未来,正在经历的每时每刻,才更值得珍惜和倾尽全力。
因为,当下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候。
2
听朋友说过一件憾事。她曾和男友彼此约定了很多只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去古镇写生、徒步露营、学着酿酒……
那时青春年少,总觉得还有大把时间,学业、工作,无论哪一样,看起来都比陪心上人消磨无聊时光更急切和重要。
直到两人分手,那些约定终究也没能完成。那些曾经被赋予很多仪式感的一件件小事,也因为另一半的缺失而失去了意义。
后来,她独自做完那些约定,景色很美、星星很亮、酒酿很醇。只是,“他不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朋友如此感慨,“而且,做这些事并没有影响到工作。”
朋友的故事不是个例,遇到过很多以各种为借口无限等待的人,却迟迟不去付诸行动,忘了未来不可及、当下在手里。
也见过不少给美好设置门槛的人,附以等有钱了、等有时间了、等孩子大了等等条件,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未来,然后心安理得地荒芜着当下的时光。
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比如:公共课“英语(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几门课程在大多数专业中都需要考到,这类课程在换专业后成绩依然有效,即无需考生再考。大家都知道,现在广州自考本科的考试机制是单科考试,考完一个科目算一个的科目的成绩,考完一个专业的所有科目并且合格,可以申请毕业,合格分数线是60分。少迟延。”意思是说,干扰我们的因素太多了,别人的话、行为、还有各种意外,都会影响事情的走向。
与其让这样那样的原因干预判断、阻碍计划,何不想到就立马行动把握当下呢?
空了再说、下回再做,就是这样的妥协,在后来的某个时刻,让人陷入无言的沉默。
春天有花开的芬芳,夏天有荷叶的清凉,秋天有果实累累,冬天有白雪皑皑。当下就是人生的好时候,何不让这些美好的事在当下发生呢?
3
网上有个热门问答,“一生中,什么是最好的时候?”
有人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怦然心动的青春,是成熟稳重的中年。也有人说是回忆甜蜜的过去,是充满希望的将来。
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是:“现在。”
生活如流水,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日子,都值得珍惜。
活在过去,容易放不下。活在将来,容易得不到。陷入患得患失,必然无法享受此刻的好时光。
不辜负当下的时光,才能多一些力所能及,少一些无能为力。
去吧,去看想看的风景,去见想见的人,去做想做的事。
享受现在所拥有的,做好今天该做的,无数个认真生活的当下结合起来,就是热气腾腾的一生。
语文老师准备从事教师行业的同学,需提早报考教师资格证。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需要本科学历,到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职,稍微好一点的学校会需要研究生学历。04创意写作创意写作可以分为虚构类与非虚构类。虚构类指的就是小说、剧本一类的创作;非虚构类就是基于一定角度与具体内容的分析类、观点输出类文章,如传记、回忆录、旅行札记、编年史等。不过前者还要面临着与更为专业的戏剧影视文学方向人才的竞争,后者在视角深度与广度上会不如一些跨领域的综合人才。
自考专升本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