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湃客·有数”栏目独家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 / 张铃媛 陈杨 吕晨安
设计 / 王亚赛
距离 202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高校考研报名人数普遍上涨,部分高校增幅超过 39%。这股只增不减的考研热中,除了在校学生外,还有不少以在职人群为主的 MBA(工商管理硕士)考生。除了同样更加激烈的竞争外,他们还需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学费的水涨船高。
有媒体报道,今年不少院校的 MBA 项目学费少则上涨 2 万元,多则上涨 6-10 万元。 而 MBA 项目的学费原本就比多数专业的普通全日制硕士更贵。
这个书,还读不读得起了?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学费涨价,可以有多夸张?
有数工作室在今年或去年有 MBA 招生计划的全国高校中(不包括中欧国际商学院等独立的商学院),分地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得到 86 所样本高校,并统计其 MBA 项目学费。各高校 MBA 项目的数量或方向可能有所不同。
梳理这些高校在 2014—2023 年间的 MBA 学费数据可以发现:涨价最厉害的 10 所高校里,9 所都是原“211 工程”大学,5 所是原“985 工程”大学。随着时间变迁,图中学校的学费都翻了倍,曾经还显得划算的个位数学费,也都涨成了两位数。
但并非所有 MBA 项目都是“天价”学费。从样本院校 2023 年的学费来看,全程学费在 30 万以上的仍然较少,超过半数的没有超过 10 万元,定价相对较低。

据《北京商报》报道,MBA 学费跳涨并非学校“拍脑门”的决定,紧追现代化模块设置、师资力量升级、调研项目提升等都是其间因素。同时,名校的光环能够吸引更多考生,这也是学费上涨的关键因素。
攀升的人气带来涨价的“底气”。在中国,MBA 是舶来品。1991 年,中国只有 9 所大学开设 MBA 教育试点,此后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对西方商业方式兴趣的增加,“MBA 热”兴起,如今也还只增不减。
同时,MBA 的下沉趋向也越加明显。2011-2021 年间,中国 MBA 的报考人数和实考人数几乎都在逐年增长,2017 年报考人数的同比增幅超过了 30%,2018 年以后也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然而,主考院校——暨南大学专业优势1、就业面广,高薪职业,可以选择文案策划、运营、企划、老师等岗位;2、专业实用性强,考试难度低,不用考数学,选考英语,文化课要求不高;3、考试科目少,以记忆性的东西为主,可以提升内在修养;就业前景01纸媒编辑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报纸、杂志等行业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但得益于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图书出版行业尚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不少工作的机会。因此,有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应加强对编校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火热增长的考试人数相比,录取比则显得颇为冷静,整体来看不增反降。

实际上,2016 年以后教育部将 MBA 的培养方式明确区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方式下的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且都可以获得学历证、学位证双证。社会上对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总体态度也趋于一视同仁。即便如此,学费不菲、时间成本、耽误工作等现实难题,也让要不要读 MBA 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在网络社区上,不少人分享过相关看法。有数工作室统计了豆瓣和知乎上的相关帖子所提及的 MBA 的优缺点。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作用是人们最看重的益处。其他提及较多的优点包括拓展社会关系、开阔视野和思维、帮助职业发展等。对于许多职场人士来说,通过就读 MBA 实现学历的提升是少有的晋升渠道之一。也有不少帖子表达了对 MBA 的质疑。学费贵和对工作的助益有限,是被提及最多的两大劝退因素。
这一结果也与一篇发表于 2018 年的《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期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上的研究结论一致。该研究调查了中国和阿联酋的大学中的 354 名 MBA 学生,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愿望是受访者攻读 MBA 最重要的动机。有研究指出,学生有一种从学习中获得满足的倾向,而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就业和内在的利益。
虽然自考是可以换专业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大家换专业。因为换专业就相当于重新来过了,只有两个专业课重叠的课程才算,不重叠的课程通过的话,也不会计算的。广东自考换专业流程首先,在了解自考如何换专业前,大家要清楚,我们第一个报考的专业是——首报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指考生在首次报名时选择的专业。这点大家在第一次报考时都会看到。

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职场人在困境中寻找可能性
对于职场人来说,比 MBA 考试本身更难的,或许是兼顾工作或选择脱产时面对的复杂挑战。
在豆瓣和知乎的帖文中,一些人分享了在备考或就读中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困难不一定相通、相似,可能难以被归类和计量,却是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体会。
有人讲述备考期间的努力点滴:“那段时间,工作日我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因为担心晚上加班或者有别的事情没时间学习,基本保持每天 3-4 小时的学习时间。周末的时候不用说,周六图书馆 9:00-21:00,周日 9:00-17:00,都是从开馆待到闭馆。”
也有人在笔试前几个月的提前面试中,发现自己与目标有多大差距:“专业不对口、工作年限较短、管理经验不足,所以在同济 MBA 提前面试中,与众多优秀社会精英相比,竞争力不大。”

MBA 真的值得吗?工作了还要不要读研?工作后读非全,是否比直接读全日制的性价比更高?
场外的人会有很多疑问,场内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答案,其中不乏离开校园多年、生活渐趋稳定的一些“大龄”考研人。求变、镀金、提升、跟风......无论原因为何,总有人在为跳出舒适圈,丰富人生的可能性而努力。
疫情背景下,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凸显。人们似乎总想做点什么,去对抗不确定性。小红书里一位用户提到:自己所报考学校的 MBA 学费虽然一年涨价 6 万,但提前面试人员仍然爆满。豆瓣上一位用户可能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广东自考预报名、报名、报考1、预报名新生通过广东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录入个人信息并设置个人密码,预报名成功后将得到唯一的预报名号,预报名号仅当次有效。考生预报名成功后还须完成本人手机绑定才能进行正式报名。2、正式报考考生须凭当次预报名号,在规定时间通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小程序进行正式报名。正式报名成功后将获得唯一准考证号。考生身份验证过程中采集的证件照是考生在自学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存档照片,将用于准考证,合格证等自考业务。如果现在不读MBA,或许这辈子就不可能再读了,这样的话老了以后会不会感到遗憾?中年危机的再次焦虑,也促使自己下定决心去读。”
参考资料
成都商报,《市场火爆,MBA学费上涨!最高涨10万→》,https://mp.weixin.qq.com/s/UQdJDY6imYE5lYY4E5mdzQ
北京商报,《跳涨的MBA学费》,https://www.bbtnews.com.cn/2022/0908/451417.shtml
澎湃新闻,《大龄考研人:学历焦虑下的三十而“慄”|象牙塔内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48343
McLaughlin, J., & Durrant, P. (2017). Student learning approaches in the UAE: The case for the achieving doma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6(1), 158-170.
Wilkins, S., He, L., Zhu. L., & Elmoshnib, M. (2018). The resilience of the MBA in emerging economies: student motivations for wanting an MBA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40(3), 256-271.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自学考试报名电话 自考高起专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