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继《始计篇》计“五事”,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
指出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在用兵前必须从军队(数量)、武器、车马、粮食等方面做充分准备,不可以轻易用兵。
指出用兵出征既有能拓展疆土或保卫领土的有利一面,又有丁壮伤亡、财力消耗的有害一面,故而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只宜速战,不可旷日持久,即便机谋稍差,也应速战速决,绝不可依仗机谋高超而持久用兵,以致带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后患。强调只有深刻了解用兵之害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用兵之利。
指出凡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两点:一是从战略上讲,不使用兵时间持续很长,要“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家财力枯竭、民不聊生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补充粮食供给,要“因粮于敌”,以大大减少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进而提出,不仅要重视从敌国补充粮草,还要重视从敌军那里补充武器和兵员。其办法,一是用物质奖励方法激励士兵奋勇夺取敌军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二是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自己的兵员不断得到补充。这样便可越战越胜,越胜越强。
结论:“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1〕驰车:我国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型战车,因驰骋轻快,又叫攻车或轻车。千驷:我国古代战车,每辆均用四匹驾马,故曰驷,也就是乘。千驷既可以指战车千乘,也可以泛指战车众多。
〔2〕革车:我国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装载各种军需品的辎重车。
〔3〕带甲:甲,这里是指的戎衣。古代的戎衣多用皮革或金属物质做成,所以叫作“甲”或“甲胄”。带甲,就是穿着戎衣。十万:这里泛指军队数量众多。
〔4〕千里:这里泛指路程遥远。馈:赠送。馈粮,即运送粮食。
〔5〕内外之费:国内国外的各种费用。
〔6〕宾客之用:招待来宾、使节的费用。
〔7〕胶漆之材:修饰器械的材料。
〔8〕车甲之奉:奉,这里指供应。车甲之奉,即指对车辆、甲胄的供应。
〔9〕千金:这里泛指费用高。
〔10〕十万之师举矣:十万,这里泛指军队数量众多。举,出动、发动。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征召将士十万,同时还要千里远道运送粮草,至于国内国外的费用,诸如招待来宾使节,补充修饰器械的胶漆之材,供给各种车辆和盔甲等,有能力每天承担千金之巨的开销,然后,十万大军方可起动。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8〕。
〔1〕其用战也贵胜:其,代词,指十万之师。用战,用以作战。贵胜,这里是指贵在速胜。
〔2〕钝兵挫锐:钝,这里为“弊”。锐,锋锐。这里指的是士气旺盛。钝兵挫锐:就是指兵疲气沮。
〔3〕力屈:屈,弯曲,引申为“竭,尽”。力屈:就是指人力消耗殆尽。
〔4〕暴师:暴,暴露。暴师,指在外用兵。
同样,因为是线上考核的原因,自考生不用再为考试支付交通以及做核酸检测的成本,真正做到省钱省事省时间。总之,小自考拿证快,难度小,含金量跟大自考一样,更适合上班族!〔5〕殚货:殚,竭尽。货,财货。殚货:指财力枯竭。
〔6〕诸侯乘其弊:诸侯,这里泛指各诸侯国。弊,弊端、弊病、弱点。乘其弊,指乘兵疲气沮、财力枯竭的弱点。
〔7〕智者:智能高超、足智多谋的人。
〔8〕善其后:指处理好用兵以后的事。
以十万大军出征作战,贵在速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要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得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士卒疲惫,锐气挫伤,兵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入侵,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处理好用兵以后的事了。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拙:笨拙。
〔2〕巧之久:巧,灵巧。巧之久,指因用计灵巧而能使用兵持久。
所以,在用兵上,只听说有指挥拙笨但却要求战争速决的,从未见有指挥灵巧而要求战事旷日持久的。长久地对外用兵而能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没有过。所以说,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役:这里指服兵役。籍:登记在册。役不再籍:指不再次登记服兵役。
〔2〕粮: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征收粮秣。粮不三载:指征收粮秣不超过三次。
〔3〕用:指军用物资。国,指国内。取用于国:指从国内取得兵甲、战具等军用物资。
〔4〕因:依托。敌:敌国。因粮于敌:指依托从敌国取得粮食供应。
善于用兵的人,不再次征兵,也不多次从国内征收军粮。在战争中,他们只从本国取用军用物资,而从敌国筹集粮食,这样,军队的粮食才会够用。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1〕贫于师者远输: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指的是由于远道运输而导致国家贫困。
〔2〕贵卖:卖,买卖。贵卖,指物价上涨。
〔3〕丘役:丘,丘赋,中国古代按田亩征收的军赋。役,兵役、劳役。
〔4〕中原内虚于家:中原,这里泛指国内。内虚,内部空虚。家,家庭。中原内虚于家,指国内十室九空。
〔5〕破车、罢马:破车,指兵车破损。罢,通“疲”;罢马,指马匹疲惫、羸弱。
〔6〕甲胄:甲,这里指古代士兵身穿的盔甲;胄,指古代士兵头带的一种用金属物质制成的军帽。
〔7〕戟盾、蔽橹:戟,古代的一种将戈与矛合二为一的兵器。盾,盾牌,古代战车上用以防御兵刃和矢石。蔽,这里是指古代战车上用来遮蔽风雨的车蔽。橹,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盾。
〔8〕丘牛:大牛。
出师需要远道运输,远道运输消耗人力、财力太多会造成国家贫困。在大军集结的地方,必定会物价上涨,物价贵就会造成国家财力枯竭,国家财力枯竭便要加紧向百姓征收赋役。这样,人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对百姓来说,他们的负担,将要耗去其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对公家来说,它的消耗,诸如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补充,以及大牛大车的征调,也要耗去国家财力的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1〕智将:聪明的将领。
〔2〕一钟:我国古代的一种量器,一钟等于六十四斗。
所以,聪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因为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消耗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1〕怒:这里是指的怒气,愤怒的情绪。
〔2〕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3〕赏其先得者:赏,奖赏、赏赐;先得者,指首先夺得战车的人。
〔4〕更其旌旗:指更换战车上敌军的旗帜。
〔5〕车杂而乘之:指派出自己的战士夹杂着乘坐。
〔6〕卒善而养之:指使被俘的敌军士兵得到善待和安抚。
〔7〕胜敌而益强:既战胜了敌人又壮大了自己。
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便需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本军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样做才能既战胜敌人,又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自学考试高起本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