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自学考试专科初中2023已更新(分类/要点)



联动聚焦“非遗传承”


一针一线,绣出素描之细腻,一杆一梭,织就泼墨之雄浑。
江苏苏绣、海南黎锦、贵州苗绣……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中华传统锦绣,穿花纳锦、美不胜收。不同的锦绣艺人在不同文化的滋养里,编织出独属各地的民族印记,这些锦绣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印证,更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以锦绣为纽带,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海南日报、贵州日报等省级党报,邀请来自江苏、海南、贵州等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针尖上的传统文化、经纬里的民风民俗。

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代表: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感到信心满满,“我们从基层乡村来,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乡村、发展非遗产业的信念。”

“作为手艺人,同时也是非遗传人的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非遗火起来,实现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地以活态方式传承。”莫元花说,这次上会,她带来了关于“推动非遗艺术品融入日常生活”“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千百年来,江苏刺绣以图案秀美、绣工细致的特色享誉天下,而“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宝应乱针绣,则是江苏刺绣艺术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花。所谓“乱针有据,乱绣亦美”,这种刺绣,针法看似紊乱实则自有章法,作品显得细腻传神。

2001年,19岁的莫元花主动放弃外企工作机会,回到老家宝应县鲁垛镇,从父亲手中接过绣花针。上世纪80年代末,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去常州学习乱针绣技术,并回乡办起了第一家乱针绣作坊。自此,乱针绣特色产业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萌芽生发。

作为一名80后绣娘,莫元花更多思考的是传统刺绣的产业化发展。心灵手巧的她,博采众长、仔细研究,创新推出更适合人物肖像的绣法“16系环节操作法”,并创办了刺绣公司,免费将技术传授给更多家乡的留守妇女。在她的引领下,全镇3000多名留守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实现就地就业、勤劳致富,乱针绣也迅速发展为这里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大大的富民产业,也绣出了乡亲们的五彩生活。如今,宝应县鲁垛镇建成了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刺绣手工业已经成为地方重要的经济支柱,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开互联网上的“国凤非遗乱针绣传承店”,琳琅满目的刺绣产品映入眼帘,一件件贴近百姓生活的家居服、手包、口罩等用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实践证明,非遗产品可以融入百姓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做得好’还能‘卖得好’。”莫元花告诉记者,这两年,为了适应百姓的消费新趋势,拓宽销售渠道,传统刺绣也开始走上了“云端”。她带领员工开启了网店直播带货,去年,莫元花的直播销售额达350万元,占全年总销售额的一半左右。“最近,我们正忙着拓展新网店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走进当代生活,才能植根百姓,形成市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由此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对此,莫元花充满信心。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这让莫元花更加坚定了扎根乡村、做好非遗传承的信念。

“传统文化之美,是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实践探索,被一代代人认同、确定之后,沉淀而来,要创作精品,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近年来,莫元花在履职过程中认真走访、调研,形成了“加大非遗人才培养”等建议。她呼吁,非遗项目多“触网”,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业,更好统筹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

莫元花特别建议,要将非遗手工艺与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遗手工艺的系统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上,进一步实施非遗项目进景区、传承人进景区工程,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建设非遗工坊,主动融入市场,打造特色品牌,走好非遗产业化道路。”

新华日报记者 顾星欣


民进贵州省委主委孙发委员: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点赞苗绣。近年来,贵州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主委孙发说,长期以来,民进贵州省委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为主体界别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文化建设、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注和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组织成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成效显著。今年的全国两会,孙发准备提出《关于推动跨国联合申报苗族服饰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议》。

调研显示,自2013年以来,贵州通过实施《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通过“公司+协会+绣娘”等模式,带动1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

孙发认为,在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推动下,贵州苗绣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培育苗绣经营主体方面,贵州支持成立苗绣产业协会,建成苗绣非遗工坊58家,重点打造苗绣龙头企业,推动与省外头部企业合作,帮助拓展苗绣市场,发挥创新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在苗绣保护传承和推动苗绣数字化方面,贵州建设基础纹样数据库,采集苗绣纹样18869件(套),其中苗绣纹样矢量图1548份已进行版权登记。

在拓展苗绣传播渠道上,贵州扩大受众范围,助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推动苗绣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苗绣文化中心、化屋空间等一系列非遗传承体验空间。在青岩古镇、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布局苗绣体验空间,为苗绣走进现代生活提供可知可感的体验场景。

此外,贵州全方位推动苗绣保护传承及宣传推广展示,安排专项资金并遴选省内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省级研培基地,2022年完成31期培训近900人,其中6期是苗绣培训。“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贵州舞水云台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如何使传统技艺绽放出新活力,毕节市化屋村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孙发介绍,2021年以来,化屋村联动文旅、民宗、乡村振兴等各级各部门在化屋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化屋苗绣工坊”等项目,共同打造“化屋苗绣”等公共品牌,开展绣娘技能培训,推出苗绣文创产品等。借力电商、网红带货、“黔货出山”等渠道,将化屋苗绣(含衍生品)、非遗美食等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化屋苗绣产业有效带动各类经营主体65家,2022年累计实现总产值940.82万元,从业人员222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代表:

在诸多黎族文化符号中,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偏爱黎锦。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一线,将日月星辰藏于翻飞的衣袖,将飞禽走兽编进交错的经纬。

“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精神财富,黎锦的丝线一端连着百姓的幸福生活,一端连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林豪说,作为一名黎族人,他对黎锦有着特殊情感,他希望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只是“记得住的乡愁”,更要走出深山,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2年4月,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一个跟着奶奶学织锦的7岁男孩亲切对话,点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注重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创意与实践的融合,以黎锦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林豪说。

在水满乡中心学校,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学习黎锦编织兴趣课。课堂上,黎锦传承人和学生们坐在草席上,足尖撑起踞腰织机,提综杆、打纬刀、分经棍在一根根彩线间来回穿梭,原本无序的线条在机杼声声中,逐渐显示出纹理和花样,黎族人的智慧、审美、文化、信仰也被一一浓缩其中。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林豪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踏实和幸福,“这些年,海南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黎锦技艺传习馆、黎锦技艺传承村、黎锦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黎锦进校园’成为常态化活动,传承千年的黎锦如今愈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近年来,水满乡不断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人气渐旺。林豪发现,走进水满乡的游客不仅会品尝当地的大叶茶,还会试穿黎锦服饰、购买黎锦产品、体验黎锦技艺。各村的织娘们设计出时尚化、年轻化的黎锦手提包、零钱包、书签、桌旗等黎锦文创产品,美观又实用,让黎锦成了别具特色的海南伴手礼。

去年11月,一场雨林时装秀在水满乡毛纳村上演,黎锦在设计师手里有了新形象,在模特身上穿出了新表达,这也让林豪看到了黎锦发展的更多新可能,他说:“黎锦不应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应该与现代潮流融合,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将继续开展黎锦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更强声势绘制‘海南锦绣’新名片。”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在此提醒大家,选择专业切不可盲目,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选择自己能驾驭的专业,自考路上会轻松很多。自考全流程一定要清楚~ZIKAO【自考全流程】一、选专业很多同学会先考虑选学校,其实小编说应该先选专业,选好专业就会有对应的学校,因为一般不同的专业会对应不同的主考院校,选好了专业之后再从这个专业相对的主考院校选择学校。

联动聚焦 “东西部协作”


这个春天,一辆辆“就业大巴”,从西部开往东部。这些“就业大巴”装满了劳动者增收致富的梦想,释放出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成为东西部深化劳务协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青海日报、河南日报、陕西日报等省级党报,邀请来自江苏、青海、河南、陕西等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东西部协作。


图片

总之:作为在职人员,有时间学习和精力的话还是建议自考;反之,就可以选择函授本科;注:广州自考专科专科报名无限制,广州自考专科本科在毕业的时候需要有教育部门认可的专科学历证明,且医学专业有一定的限制。觉得自己报名报考麻烦的考生,可以选择靠谱的机构或者是助学点进行报名报考。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同学们只需按时到指定考点考试就可以了!昨天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宣自考延期,本来节奏都在掌控之中,现在顿感有点“乱”。其实,这几年各大考的节奏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关键要看我们自己能不能稳得住,能不能随势而动,能不能及时调整求职策略。面对今年自考延期的情况,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延期呢?

自学考试的条件1.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教育程度限制。(不限学历、户口、可在异地报考毕业。)2.没有入学考试。在报名期间直接找老师报名即可。3.经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在通过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考试后,即可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证书。本科毕业生还可以申请成人学士学位。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府工作报告建议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就业大省要勇挑大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中西部老乡来苏就业创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彤说。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一盘棋中,一辆辆“就业大巴”来到江苏。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锋就是东西部协作的受益者之一。高中毕业后,李锋从老家陕西省丹凤县随老乡来南京学做拉面。3年后,他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创业贷款在南京开了一家拉面馆,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创办的餐饮公司已成为南京地区知名餐饮企业,吸纳了400多人就业,其中陕西老乡占了一半。为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致富,李锋专门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每年为上千名陕西老乡就业牵线搭桥。他还把在南京学到的管理经验带到丹凤,对家乡的学校食堂进行标准化改造和管理,让当地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吃上可口的营养餐,吸纳了当地12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

“李锋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张彤介绍,截至目前,在江苏稳定就业的中西部脱贫人口有近百万人,他们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西部家庭带去了稳定收入。很多人还像李锋那样,利用自己在江苏打工学到的本领和知识返乡创业,带动老乡增收致富。

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外省劳动力春节前返乡意愿更为强烈。江苏人社部门提前行动,会同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创新开展2023年度“创响江苏”春风行动,以服务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点对点挖掘就业岗位,与中西部地区实时共享就业岗位信息,高频次开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视频面试。苏州市人社局正月初四就带领重点用工企业赴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人力资源协作对接交流,开专场招聘会,并在节后“点对点”接送返岗。2月28日,建湖县人社局在青海玉树举行“携手玉树·就在建湖”招聘会,现场接受简历1018份。两地人社部门这两天正将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集中送往建湖。到目前为止,江苏累计开展省际劳务协作专场招聘287场,精准推送就业岗位21万个。

为与中西部省份建立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江苏创新思路,通过签订劳务协作协议、设立联络站、建立劳务基地等方式,提供全流程招工服务。春节后,全省仅市县就与中西部省份新签订劳务协议64个,新建劳务基地34个。

“劳动者千里迢迢来就业,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帮助他们在江苏稳定就业。”张彤说,人社厅联合14个部门建立起省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联手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和江苏联通动态开展外省劳动力在苏就业及流动情况监测,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从今年节后返岗情况看,截至2月15日,外省劳动者返岗734.1万人,返岗率88.9%,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再加上部分外省劳动者在节后新到江苏就业,目前外省来苏务工人数达831万,总量已恢复至往年常态化水平。”

江苏还明确,外省劳动力同等享受江苏本地就业创业服务和免费技能培训等政策扶持,并将失业人员纳入属地管理,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在常住地同等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实现动态就业。无锡市对口帮扶的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魁永得,如今已正式成为无锡市健策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南通,凡应聘后不适应或不满意工作岗位的对口帮扶地区劳动力,由人社部门视情况调剂岗位或企业。

张彤表示,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人社系统将协同省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西部省份,聚焦资源共享、资金集聚、项目落地,制定并落实与青海、陕西新一轮对口劳务协作方案。推动各级人社干部走进重点园区、对接重大项目和劳务品牌,挖掘就业岗位,走进中西部地区面对面提供就业机会,对接企业用工和脱贫人口就业两方需求,搭建线上和线下常态化求职招聘两个平台,确保脱贫人口在苏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体现江苏担当。

新华日报记者 黄红芳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委员: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

2022年,陕西省使用江苏省各级财政帮扶资金26.6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协作项目1066个,通过苏陕协作渠道帮助1.65万名脱贫劳动力新转移就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陕西乡村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乡村的高质量发展。”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表示,培养基层骨干人才,深化全民参与乡村治理,补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

杜海峰建议,促进“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做到内“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外“引”一批优秀能人和重“用”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和人才“组团式”帮扶力度。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以县域为单位制定长远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工作规划,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去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对陕西省商洛市的对口协作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健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组团式”帮扶取得了多项成果:山阳县“组团式”教育团队促成156名山阳职教中心学生赴江苏昆山跟岗实习;镇安县“组团式”教育团队成功举办近千人次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柞水县“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展柞水人民医院研究生教育,为柞水县困难群众设立每人3万元的大病救助补贴……

实践证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基层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优化十分关键。

“要注重从回乡优秀青年、返乡创业能手、返乡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干部及致富能人,特别是从退伍军人中选人加入村级治理中,在基层组织中任职或挂职,提高农村各类基层组织整体素质和治村本领。”杜海峰说。

由此,杜海峰也关注着另一条可行途径,即返乡创业。

杜海峰表示,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向社会释放土地、户籍、金融等多种“乡土红利”,促进返乡创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吸引了农民工、大学生和城镇居民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杜海峰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农民工返乡人数占全体农民工的22%,约10%的返乡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2020年,近3000万农民工留乡返乡;2022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背景。返乡创业群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但返乡农民工仍是主体。”杜海峰说,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缺乏照料成为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县域如何满足返乡创业者的家庭发展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建议从政策层面支持和促进个人创业、保障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杜海峰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发展韧性、应对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返乡创业者面临更多风险,其家庭是化解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通过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强化家庭功能,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杜海峰建议,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性别平等在内的家庭支持政策。这是新时期提升返乡创业质量、解决其后顾之忧的政策重点。

“在数字经济时代,返乡创业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亟需剖析新技术、新业态与返乡创业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杜海峰表示,返乡创业企业作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就业和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返乡创业”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引擎和持久动力。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撒拉族)代表:

“遍布河湟谷地具有‘指尖非遗’之称的刺绣让‘青绣之源’惊艳世人,湟水河北岸柳湾遗址拥有4万多件彩陶的‘彩陶故里’让人看尽千年彩陶流淌成河,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一根面穿越时空让‘拉面之乡’连起古今文明、造就出收入过百亿元产业传奇”;

“海东拉面人是引领西北拉面大军走南闯北的领跑者、是中国三大快餐市场的开拓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者,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倾情实践者。五年来,青海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开展了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仅循化县2022年就有21324人在陕西、河南、江苏、上海等地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开拉面馆,全县每年拉面收入达十几亿元”;

“苏青两省携手打造‘化隆牛肉面’劳务品牌,青海人在江苏开店2344家,吸纳1.17万青海脱贫人口在苏务工。”

……

翻开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的民情日记,一页页、一行行,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为民情怀。

马世功说,新蓝图振奋人心、新目标催人奋进,他将把好消息带回家乡,让“拉面之乡”的父老乡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核心、以壮大拉面产业链为重点,驱动引领更多海东籍拉面人扩大拉面产业“朋友圈”,走出国门进一步扩大拉面产业“经济圈”,“拉”出新的经济增长极。马世功建议,以“交流、交往、交融”为主线,设计好新一轮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等关键领域,强化帮扶项目引领,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发展要素保障,着力构建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吸收更多“锡力量”、汇聚更多“陕味儿”、增添更多“豫元素”,推动形成“产业共兴、百姓共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目前,海东市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一碗面”牵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带动牛羊养殖、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商务金融服务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数字链、就业链融通和一二三产融合,持续打响“青海拉面”靓品牌、擦亮“拉面之乡”金名片。

青海日报记者 陈 俊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昌茂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纺纱车间主任徐秋萍代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对此,作为一名由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萍内心十分激动。她深深理解农民的甘苦,理解稳定的就业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她希望更多农民工能成为有技术、有未来的“大工匠”。

徐秋萍是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古村人,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东莞打工。2007年她回到家乡,成为昌茂纺织公司细纱车间年龄最大的挡车工。对纺纱技术一窍不通的她从头学起,在培训期间,徐秋萍放弃休息时间苦练技术,在新员工月测试实际操作和理论测定中均获第一名。

3个月后,徐秋萍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被任命为班组长;2015年,公司决定新建两万平方米智能化纺纱车间,徐秋萍任车间主任。车间从当年5月开工建设,10月份安装调试,2016年3月正式投产,他们不仅把工期提前了7个月,并且提前生产了3850吨棉纱,增加产值1.1亿元。

工作中,徐秋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专业技能不断精进。她带领的车间在业务竞赛中每次都是第一。

“我和同是农民工出身的另一名姐妹,都是因为在技术比武中多次取得第一名被破格提拔。我还手把手教出了第一批68名技术工人,他们又分期分批把新员工培养成纺纱车间的行家里手。”徐秋萍说。

昌茂纺织二车间现有管理和技术维护人员14人,负责生产监管、设备维修、电力畅通、网络机台连接、运行状况监控等工作。徐秋萍有效利用错峰电价政策夜间开足马力生产,年节约电费300多万元。他们实施的利用边角废料改造的“络纱小车”等技改项目,让公司年增收200多万元。

员工黄春辉说:“我们这个团队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在徐秋萍的带领下,我们逐渐都成了技术工,现在人人持证上岗。”

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身怀绝技”、持证上岗的工人,才使得公司在棉纱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疫情影响的不利形势下,销售额保持持续增长。

如今,昌茂纺织90%的工人取得了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还有1人获“周口市大工匠”称号,2人获“桐丘大工匠”称号。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徐秋萍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更多农民工学习先进技术,争做能工巧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工的关怀,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联动聚焦“长江大保护”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年均增长率为4.3%。江豚数量曲线止跌回升,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安徽日报、江西日报、湖北日报,跟随一只只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呵护的长江江豚,感受它们的自由和快乐,也通过连线长江流域四省代表委员,共同了解流域内为保护长江、留住“微笑”而付出的努力。

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代表:

去年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南京市鼓楼区的长江江面上,出现了长江江豚游弋的身影。这些长江“微笑天使”们不知道,一部跨省区域协同、专为它们定制的新法规当天起正式实施,无论它们上游至安徽马鞍山还是下游到江苏镇江,都在法规保护范围。

去年9月,苏皖两省人大常委会同步批准由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评价说:“决定的出台,既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举措,也是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为今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跨行政区域协同立法蹚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参与立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对这次全国首例单一物种流域性区域协同立法的前前后后历历在目,对南京市和江苏省保护长江、守护环境的努力如数家珍。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实施,以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推进,长江江豚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暂时得到了遏制,但极度濒危状况尚未改变。”佘才高依然记得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的介绍。他回忆,南京之所以牵头启动江豚保护立法,是因为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所辖江段虽仅占长江干流总长度的4%,却汇集了约100头长江江豚,占长江干流江豚数量的22%,占整个长江流域江豚总量的10%。作为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喜欢在开阔平缓的流域成对或者成群活动,活动半径在二三十公里。南京、镇江、马鞍山相隔不远,江豚经常“串门”,必须通过协同立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跨行政区域的保护体系,才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保护。

如何进行制度设计,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在佘才高眼中,常年观察、监测、记录长江江豚活动情况的志愿者,无论是对江豚保护还是对立法,贡献都不小。比如,多次参加长江江豚救助行动的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提出“在保护区之外的其他水域建立保护小区”等建议,就为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佘才高也多次参加沿江调研,特别是一次与来自苏皖两省三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一起、长达10小时的“沉浸式”跨省域深度调研,让他记忆犹新。从安徽马鞍山芦苇江湾到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代表们边实地察看保护情况,边深入探讨立法条文的可行性。

作为交通行业代表,佘才高对跨江通道可能影响长江江豚及其生境的问题十分关注。最终,被形象称为“豚评”的条款列入法规,条款规定,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专题论证,落实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保护措施。“有了这一法规性要求后,今后在哪建桥梁、通隧道,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长江江豚的保护,从制度上为‘微笑天使’留下一方安全的生存空间。”佘才高说。

长江大保护的流域性,要求以法治方式保护长江必须加强一体协同。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佘才高履职期间既专注交通领域,也关注生态环保。他积极参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调研视察工作,也高度关注《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尤其对江苏全国人大代表们连续两届4次建言、为长江保护法立法贡献江苏智慧印象深刻。

2014年、2016年、2017年,江苏全国人大代表3次联名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制定长江水环境保护法。2017年底,全国人大环资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将长江保护立法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8年3月,江苏32名全国人大代表继续联名提出此项议案。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江苏结合省情实际对立法工作提出的建议,在其中有多处体现。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代表:

长江江豚被誉为“微笑天使”。曾经,长江里很难见到江豚的身影。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在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看来,这种变化的最直观体现,就是江水的“清澈度”和江豚的“能见度”大幅提升。科考结果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比2017年增加23.42%,5年年均增长4.3%。这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马鞍山的一份贡献。

过度捕鱼是江豚生存的最大威胁。袁方表示,保护江豚首先要从治渔开始,推进渔民上岸。2019年,马鞍山市用3个月时间拆解各类渔船5651条,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禁捕,退捕渔民过上了“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心情舒畅”的生活。

“去年10月,马鞍山、南京、镇江三市人大常委会,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是全国首次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袁方介绍,为了巩固禁渔禁捕成果,马鞍山市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海事等多部门协同,建立长江生态法庭和驻长江检察室,强化对非法捕捞、非法运输、非法销售的全链条打击。

禁渔禁捕以来,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达到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恢复到禁渔前的4倍,老百姓经常拍到江豚戏水的动人场景。

“长江是江豚的家,保护江豚根本上是要保护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袁方表示,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把治渔与治污、治岸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展现了“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图景。

据介绍,马鞍山市一方面下大力气抓治污,扎实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下真功夫抓治岸,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推动向山矿区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长江东岸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薛家洼、浮沙圩、凹山矿坑经过整治成为生态公园,吸引市民游客竞相“打卡”。

大江奔流,自江西入安徽,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滔滔东去,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2018年起,安徽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措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打响“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22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

安徽省将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落实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推动建立并实施长江干流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夏胜为


九江市委副书记蒋文定代表:

大江流日夜,春山绿两岸。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到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九江,襟江带湖,是江西省唯一沿长江设区市。江西省152公里的长江岸线,均在九江市境内。

自2020年到九江工作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副书记蒋文定十分关注长江大保护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及‘长江十年禁渔’,体现了党中央对长江大保护的高度重视。”蒋文定表示,作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和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长江江豚的保护对九江尤为重要,“2018年时,长江江豚总数约为1000头,其中鄱阳湖就有457头。”

近年来,九江市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精心组织抓好江豚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

“我们创建了2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全面提升社会江豚保护意识。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建立护豚队,并实施增殖放流。”蒋文定介绍,近两年,九江市在长江和鄱阳湖累计放流四大家鱼、棘胸蛙、胭脂鱼、黄颡鱼等各苗种夏花和冬片4亿尾以上,极大丰富了江豚食物来源。

九江市湖口县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合作,为江豚科普教育、救助迁徙、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基本做到“服务有专家、救助有力量、报告按程序”;此外,该县投资2.5亿元建设了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江豚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长江、鄱阳湖九江水域水生生物生境呈现转折性变化。”蒋文定欣喜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鄱阳湖多年不见的鳤鱼回来了,长江江豚出现频次大幅增加。2022年科考数据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数量增至492头,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不单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长江岸线的变迁也是近年来九江市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的历史见证。

九江市整合水利、生态、农业、林业多方治理资金,以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为抓手,大力开展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建设,推进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近3年,九江市整体拆除码头46座,规范提升码头等项目76座,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37家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累计腾出岸线4645米,拆除建筑物2.3万余平方米,复绿面积10余万平方米。“目前,一条集‘守护长江、美化长江、展示长江’于一体的沿江生态廊道在九江已基本成型,长江江西段岸线颜值显著提高。”蒋文定说。

2019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江西九江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的意见》。“我们将巩固好转折性成就,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争做绿色发展示范生。”蒋文定同时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更多绿色发展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领域,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健全细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推动实现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便捷交易,促进减碳降碳。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

2月28日,一条喜讯传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这条喜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大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目前,长江大保护正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何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长江大保护意识?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建议,设立公众“长江日”,深化长江大保护。

童金南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域覆盖11个省市,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流域内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江既流经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流经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既流经国土空间中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也流经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生物保护区。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人口密度达到500人/平方公里以上,远超世界其他大河流域。由此可见,长江大保护不仅关乎广大流域区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且对于世界大河流域人类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童金南说,长江流域是一个人地复杂的巨系统,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既需要法律、行政、科技等多手段共同发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批科技工作者在长江流域开展各种科研工作,一直关注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在人类活动下所发生的变化,认为国家及时出台的长江大保护政策措施,尤其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团队经多年观察认为,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尤其是长江主流域的保护工作落实基本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一个需要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即长江大保护在政府层面得到重视,而部分群众(甚至有些基层干部)保护长江的意识还不强。

童金南认为,没有广大公众的参与,没有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离开广大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和抵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大量实践表明,如果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生态保护,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作用将胜过政府投入。

如何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全民保护长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此,童金南建议国家为长江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长江日”。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设立“长江日”,旨在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统一时间的公众活动,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保护母亲河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通过“长江日”活动,为长江大保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长江日”活动的具体内容,童金南表示,应当包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长江的科学知识、长江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长江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长江的环境现状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意义等;动员沿江广大民众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如组织沿江群众到江边进行垃圾清理,开展河、湖清淤活动等;在每年的“长江日”发布《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实习生 熊以琳




联动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


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势头依然迅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全国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地区。
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新华日报联动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分别走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企业,见证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原之上再攀高峰”,共同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代表:

2022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68.7万辆和66.8万辆,同比增长175%和169.7%,占全省汽车产销比例分别为41.8%和41.5%,呈爆发增长势头。高速增长背后,是去年全省2500多家规上汽车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83.6亿元,利润总额达446.3亿元,江苏由此再次夯实自己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基石”地位。

在江苏盐城,4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前来落户的理由,是长期扎根于此的悦达起亚已经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整车制造基地。“悦达集团积极顺应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以整车制造为核心,打造汽车产业全链条生态体系,以‘同喜悦、共发达’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深化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介绍,近年来悦达起亚加快实施新能源转型和出口战略,推出的K3、EV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从长三角出发,参与全球竞争。悦达起亚借力长三角一体化,自今年起量产新能源明星车型EV6,同时带动盐城港大丰港区提能升级,与上海港、太仓港形成联动效应,共同助力扩大整车出口规模,全年计划出口7.5万台,并将从2024年起每年出口10万台以上,未来10年总出口量将达到95万台。同时,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产业协同效应,悦达起亚与华人运通(上海)公司实现产能合作,生动诠释“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盐城”,首款量产车型高合HiPhi X成为2022年国内5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细分市场销量冠军。不仅如此,公司参与设立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还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测试平台。

虽然以悦达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张乃文看来,当前整个汽车市场的产能利用率仍然偏低,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凸显,企业多而散、大而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新能源领域,近年来涌现出数百家造车“新势力”企业,实力参差不齐,真正走进广大消费者视野、有一定市场认可度的仅有蔚来、理想、小鹏等不到10家车企。另外,部分传统车企对车市预判过于乐观,盲目扩大产能,随着车市竞争加剧,销量增长乏力,部分品牌已经关停倒闭或退出中国市场,造成大量产能浪费。

中国乘联会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2.47%,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在此背景下,部分造车“新势力”又热衷“跑马圈地”,盲目规划建设的现代化生产工厂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其中,已有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强、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正面临着寻求重组和改善经营的境遇。

对此,张乃文建议,应鼓励和引导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兼并重组产能过剩企业。他认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可统筹研判头部车企的研发、资金、销售等资源优势,确定企业白名单,鼓励白名单企业根据自身战略部署,在不增加区域产能规模的前提下兼并重组行业过剩产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优势主体集聚,遏制行业产能盲目扩张,盘活闲置资产资源。

同时,为做大做强国有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损失浪费,张乃文还建议借鉴宝武钢铁兼并重组的成功经验,鼓励头部央企与地方整车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对于头部车企兼并重组事项,建议按照原有汽车产业政策要求,由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实施备案管理,或者简化审批流程,由国家发展改革部门优先给予窗口指导,推动相关项目抢抓发展机遇,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培大育强我国汽车“巨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新华日报记者 陈 澄

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懿艳代表:

这些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推进,长三角造车“新势力”也在蓬勃发展,正向更高阶的“电动+智能+生态”智能汽车全速前进。“在此过程中,上海应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懿艳建议,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有分析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关键因素是两点:一是布局新赛道,抢抓万亿元甚至是十万亿元前景规模的大赛道、主赛道;二是靠终端带动,抢抓具有技术主导权、标准定义权、价值分配权,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大终端。

刘懿艳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全”了这两个关键要素。一方面,以电动智能网联为特征的汽车新赛道正在加速构筑,除带动钢铁、石化、橡胶等传统产业外,还会带动芯片、传感器、电化学、软件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将是融交通、通讯、娱乐、办公、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大终端,会带动新零售、娱乐社交、出行服务、网络安全等生态共建,以及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市运营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同步发展。而她所在企业,正是抓住这一关键节点,聚焦智能车技术底座研发,为整车企业提供智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成立近3年,零束科技快速聚集1700名汽车智能化高科技人才,为智能汽车发展赋能。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从最初的应用软件场景开发,逐渐深探到底层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应人才的专业背景也从现有的以应用学科为主,逐步扩展到基础学科。”刘懿艳说,从现状来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基础学科人才数量少、底子薄,不利于行业往纵深发展。

刘懿艳建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产学研”形成合力,夯实创新融合平台,丰富合作形式,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就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此外,在相关高校加快开设智能车辆工程学院或专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力度培养掌握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加快补充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产生的人才缺口。

刘懿艳建议,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卡脖子”技术,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基础投入,设立专项激励,支持高校在数学、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关键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谈及长三角造车产业的未来,刘懿艳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关联产业多、配套环节多、产业链长、技术及资本密集等特点,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更好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快速发展。通过合理布局产业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形成智能汽车创新集群。

因此,可以在长三角构建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前端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为发展积累技术优势;在后端,重点在移动出行、金融、汽车后服务等新业务上发力,为转型创造市场空间;在中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集成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通过全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形成“以数据驱动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解放日报记者 洪俊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去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具有几个特点:第一,战略清晰、方向明确、目标具体;第二,执行、推广、实施严格有序,管理很好;第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始终围绕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生态链进行体系性建设。

李书福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个循环利用能力在不断提升。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水平很高,镍和锂的回收再利用率超过95%,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在一个可再生的系统里循环,非常绿色环保。

作为国产车企的代表之一,吉利如何加速智能化、电动化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当前吉利正以创新引领发展,持续夯实核心技术能力,打造产业链优势,积极推动纯电、混动、甲醇等新能源技术落地。据统计,吉利控股集团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500亿元,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深远,其中新能源人才超1万名,拥有100%自主研发的中国新能源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

通过合纵连横,吉利积极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科技“护城河”。比如以入股合资、自研自产等方式,围绕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充换电运营、光伏绿电、回收利用等领域,与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生态化布局。

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态圈空间广阔,如果你“解剖”一辆吉利汽车,你会发现汽车音响来自苏州,车灯来自上海,而减震零件来自安徽,长三角的产业协同度之高可见一斑。2021年5月底,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三省一市共7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响应,涉及电池、电机、车联网、软件等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吉利控股集团为首任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该联盟已覆盖长三角范围内专用车、氢能、电机、智能网联等会员单位500余家。

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吉利近年来在多地开展布局,如吉利高性能电驱项目已在江苏无锡惠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转型集聚区顺利投产,吉利科技集团则选择在安徽宁国投资建设规划年产能12GW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及相关配套。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重要一步。有关数据显示,商用车仅占12%的汽车保有量,却消耗了超过一半的车用汽柴油,排放了占全部汽车56%的二氧化碳。李书福认为,商用车碳减排对国家能源安全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一份“关于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的提案,提出加快商用车的低碳转型升级,建议借鉴乘用车积分机制,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目的,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李书福充满信心。他认为,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突破和成熟发展,“我们的天空将变得更加蔚蓝,空气质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浙江日报记者 朱 承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代表: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认可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他认为,要发挥好沪苏浙皖地区各自优势,深化产业链合作,聚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整体升级。

作为安徽本土车企,奇瑞近年来优化产业布局,在新能源汽车新赛道上积极“抢跑”。尹同跃表示,奇瑞集团建立了包括整车集成、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开发在内的新能源研发体系,布局了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和专用车,推出了一批受到市场欢迎的纯电动、混动产品。2022年,奇瑞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达到23.3万辆,同比增长113%。

“在产业链布局上,我们与合作伙伴通过联合创新、跨界创新、协作创新等模式,重点布局‘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芯片等领域,致力于在新一代PHEV、双矢量电机、下一代动力电池等领域突破,并推进iCar用户生态建设等,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生态圈。”尹同跃表示。

近年来,奇瑞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企业、院所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据尹同跃介绍,奇瑞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积极合作,打造了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联合创新研究院,打造基础技术研究平台、应用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应用平台。

“我们还在新能源的‘三电’、安全、材料、智能网联、用户生态等各领域,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通院、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长三角地区机构和企业强强联手,构建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创新生态圈。”尹同跃说。

尹同跃认为,产业方面,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覆盖从整车、汽车零部件、芯片到车规级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政策层面,长三角各省市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顶层规划设计到消费端、招商端的各种支持政策,全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技术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创新要素最集聚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高校和人才资源储备;市场方面,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用户消费能力强,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高,市场广阔。

“长三角车企应一方面加大关键技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联盟合作、跨界合作和生态圈合作,创新产业链模式、交通出行模式、用户服务模式等。”尹同跃表示。

围绕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尹同跃建议全面深化产业链合作,从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充电服务以及金融、租赁、二手车交易和维修回收等后市场服务,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沪苏浙皖各有优势,应聚力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升级。”尹同跃认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贸易中心,创新能力强,国际和行业龙头整车企业较多;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整车产品特色明显,零部件产业配套齐全;安徽作为资源丰富型省份,劳动力资源充沛,国内诸多车企扎根,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浙江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大小企业应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王弘毅




联动聚焦“蓝色国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海洋经济”列入过去五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重大成就中。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携手河北日报、大众日报、浙江日报,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将目光聚焦我国广袤海岸线,探寻各地沿海发展、经略海洋的“密码”。

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代表:

江苏沿江临海,水网密布,港口运营数量和建设质量在国内居首,水运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去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4亿吨,创历史新高;新辟加密6条国际海运航线,近远洋航线基本覆盖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沿海发展,关键在港。上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以来,一直致力于沿海地区港口发展研究和建设。

3月5日11点30分,利比里亚籍货轮“弘发上海”缓缓驶离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10号泊位,满载571件重4507.536吨设备远航刚果。这是该码头启用后靠泊的第104艘货轮。

吕四作业区“2+2”码头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开篇之作”,包含2个10万吨集装箱码头和2个10万吨通用码头,其中2个通用码头于2021年12月22日正式启用,一年多来完成货物吞吐量200万立方米。南通港(港口)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通洋公司董事长吕东芹介绍,开港一年多以来,南通港通过多途径联动,开辟了多条不定期工程机械班轮航线,风电叶片、机电设备等货物的出口航线远达欧洲、美洲、非洲等六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

由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南通港口集团合作运营的2个集装箱码头,已于去年10月26日正式开港,标志着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这一工程正式落地生根。该码头充分发挥各合作运营方在港口资本运作、航线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一体化运营形成合力,积极打造长三角集装箱码头合作运营示范港。

根据规划,到2025年,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通州湾作业区开港运营,开始承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赋予的任务。新出海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左右。到2035年,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基本成为通道运输能力强、枢纽布局合理、江海河联运便捷、物流服务和通关效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港口,临港产业发展能级显著增强,通州湾新出海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标箱。

海洋经济本质是开放经济。拥抱大海,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江苏由港口大省向港口强省迈进,正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艘艘货轮频繁往来,正是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作为一名港口一线工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每天工作在繁忙的码头,亲眼见证着“水运江苏”的勃勃生机。

“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褚锋说,在港口可以见证港航各界通力协作破解堵点难点问题、保障水路畅通,为实现“民生托底、货运畅通、产业循环”提供硬核支撑。

围绕加快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褚锋建议,在长江入海口太仓港区试点“海进江、江出海”船舶一次引航,希望通过长江段、上海段引航员资质互认,全面提升船舶通航效率,降低两地引航员在引航交接时上下舷梯的安全风险,减少航运和港口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助力长江沿线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新华日报记者 许愿 梅剑飞

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代表:

日前,在河北沧州黄骅港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一个个集装箱被装上“星东77”号货轮发往上海港,中转后运往目的地泰国曼谷。去年10月30日,“沧州黄骅港—上海港—泰国林查班港”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实现黄骅港外贸集装箱航线“零”的突破。

今年以来,黄骅港非煤货物吞吐量继续保持增长。黄骅港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完善码头建设,拓展货品货源渠道,新开内外贸集装箱航线,逐渐由单一煤炭港转型为综合港口。近期,还将开通“黄骅港—上海港—东南亚”近洋航线、“黄骅港—上海港—中东”远洋航线。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表示,沧州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河北省委赋予沧州“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重要使命。沧州深知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以深入分析“目前有什么、到底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办”破题引路,突出“以港带产、以产兴城、港产城融合”,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全力打造河北省沿海经济重要增长极。

在体制机制上,沧州着力打好“改革牌”。向辉介绍,沧州历史性完成了渤海新区黄骅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多年来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5个功能区统一管理、协同发展,推动区域资源高效统筹、融合共通,为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内生动力。

“今年港口建设突出功能升级。”向辉说,黄骅港将坚持以提升港口辐射力增强开放竞争力,聚焦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加快推进总投资260亿元的集装箱、LNG等12个码头开工建设,全年港口完成吞吐量3.2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以上。同时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多领域合作,开通至东南亚、中东和日本3条外贸航线。

临港产业突出集聚发展。向辉表示,坚定“增动能”,建设临港产业强市,沧州立足资源禀赋、深耕临港产业,以项目建设打“点”、产业升级延“链”、区域经济扩“面”。

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四个“高”——推动绿色化工向“高附加值”跃升,加快中国中化新材料、中海油中捷石化产品升级等项目建设,深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等重点领域,全力向4000亿级集群迈进;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精尖”突破,抓好中科艾尔半导体气路系统、润邦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达到千亿级规模;推动生物医药向“高端化”发展,加快上海迪赛诺医药原料药、八亿时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绿色原料药基地;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培育壮大海洋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抓好中铁海水淡化工程等项目,争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0个、总投资1650亿元,新开工项目200个以上、竣工投产项目150个以上。

新城建设突出滨海特色。向辉介绍,沧州把城市作为壮大沿海经济的重要支点,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时代风韵、滨海特色,高标准编制完成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总投资390亿元的54个重点城建项目,推动各功能板块快速协同发展,增强城市服务港口、产业发展的能级水平,全力打造西城东港、产城相依、蓝绿相间的魅力新城。

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荣成市寻山街道青鱼滩社区党委书记、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代表:

在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爱伦湾海洋牧场,新一年“春耕”已拉开大幕。目前正值贝类、藻类养殖管护期,渔民们驾驶渔船在养殖区来往穿梭,进行更换浮漂、投喂饵料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年产鲜海带35万吨、龙须菜10万吨、鲍鱼2万吨,以及牡蛎、扇贝、海参等海珍品3万多吨,是全国重要的“海上粮仓”。

全国人大代表,荣成市寻山街道青鱼滩社区党委书记、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长期奋斗在海洋渔业一线,对海洋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认识。

李长青布局的鲍鱼“南北接力”养殖,让鲍鱼在荣成海域度夏、在福建海域越冬,规避了北方冬季严寒和南方夏季高温的影响,大大提高了鲍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经过十多年示范带动形成集群效应,越来越多的南方养殖户主动融入“鲍鱼迁徙大潮”,促进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建成北方最大的鲍鱼集散中心——爱伦湾鲍鱼港,年交易量达1.5万吨以上,产值10多亿元,创造35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人均半年可增收3万多元。

近年来,李长青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多地走访调研情况,持续就海洋经济发展、渔民增收致富等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大力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切实保障渔民权益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重视与答复。

今年,李长青依旧关注海洋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话题,重点关注黄渤海海域休渔期问题。

目前,我国黄渤海海域休渔期为每年5月1日至9月1日。伏季休渔制度对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但李长青发现,每年4月,中国对虾、鲅鱼等海洋生物就要北上黄渤海水域产卵繁殖,最好在此期间休渔禁捕。而8月鱿鱼在黄渤海形成良好的渔场、9月就离开我国海域,如果8月放开捕捞,整个黄渤海区域的渔民至少增加几十亿元收入。同时黄渤海海域与东海海域休渔时间不同步,给渔船管控工作也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他建议优化调整黄渤海海域休渔期,与东海海域休渔期同步结束,由此更好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渔民增加收入。

□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卸船机司机郑国代表:

“能在港口一线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同时见证脚下这片深水良港的跨越式发展,我深感光荣。”全国人大代表、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卸船机司机郑国,在码头开了18年卸船机,每天在近40米高空操控抓斗。

港口是浙江开放发展的“金名片”。近年来,浙江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成就了宁波舟山港“世界第一大港”的美誉。郑国所在的宁波舟山港北仑矿石码头,去年吞吐量首超1.2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这份亮丽成绩单,得益于攻坚拓市、提质增效、革旧创新的合力作用。“得益于全港一体化的统筹布局,北仑与中宅、鼠浪湖等矿石码头之间的资源调配持续优化。”郑国说,近年来宁波舟山港紧贴长三角、长江沿线等内陆腹地的客户需求,积极发挥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优势,同步推广“全程物流”新模式,实现港口联动作业效能大幅提升。

当前,宁波舟山港正奋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通过构建顺畅高效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强化港口集聚辐射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郑国看来,宁波舟山港挖潜陆向对外出海通道,拓展省外腹地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杭甬运河宁波段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经宁波反复论证,已明确杭甬运河宁波段复线方案,并纳入《浙江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对此,郑国建议,将杭甬运河宁波段复线纳入《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加快打通这一省内河海联运主通道,进一步增强内河“通江达海”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宁波舟山港三大港区直通铁路的优势,抢抓金甬铁路年底即将建成的契机。加快相关铁路支线建设,保障金甬铁路货运能力,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如今在宁波舟山港,随着远程自动化设备陆续换代投用,传统作业模式也面临全新的技术挑战。“进行老码头智慧化改造,难度远大于新建码头,宁波舟山港走的是完全自主创新路线,多项操作系统系自主研发投用。”郑国告诉记者。为顺应远控自动化趋势,年内北仑矿石码头将新设“郑国创新工作室”,便于技术骨干带新员工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加快编制出台新版卸船机操作指南。

浙江日报记者 王凯艺






联动聚焦“长江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新华日报联合长江上中下游的重庆日报、湖北日报、安徽日报,邀请来自江苏、重庆、湖北、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畅谈各地保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和作为,赓续千年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时代价值,展示多彩文明。

图片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南京市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代表:

“这次到北京开会我带了4份建议,其中一份是建议在南京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和长江古都历史文脉,充分展现长江之美。”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对记者说。

宋燕认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南京的一大优势。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6000年前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史前文明在此孕育,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变迁和未来发展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越城遗址、石头城遗址、南朝陵墓群、明城砖官窑场遗址、宝船遗址等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颐和路、长江路、浦口火车站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复兴,共同形成有代表性的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风貌群;以金陵机器制造局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展示了南京实业救国的责任担当;以江南贡院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南京崇文尚教的思想文化;以云锦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长江南京段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

如何让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让长江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惠及人民群众?宋燕认为:“除了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更要让历史说话,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如今,一个由省市相关文化企业打造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平台正在建设。平台将利用大数据、AI、VR等数字技术,生动展现长江南京段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沿江风貌与生态保护,让南京长江文化可感、可知、可体验。

长江文化博物馆如何助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宋燕介绍,南京市博物总馆成立了工作专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长江文化博物馆建设前期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工作专班的成员,近几个月来她和大家一起先后赴武汉、杭州、扬州等地,对20多座博物馆展开调研。最近,他们在对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长江文物进行系统梳理。博物馆也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精美展览、精品旅游等文旅品牌产品,不断提升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去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市博物总馆策划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上,300件套文物将南京与长江的故事“娓娓道来”。今年1月,南京博物院联合南京市博物总馆、安徽博物馆等长江下游9家文博单位,举办“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

从1989年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开始,34年来,宋燕见证了长江的沧桑巨变,一幅“青绿画卷”正加速铺展。近年来,南京把长江大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今年1月1日起,《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要求加强长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城市,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的古都,江南文化在此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此起航。”在宋燕看来,南京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发展环境以及城市区位优势。“在南京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把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把长江文化内涵展示传播好,把长江文化精神价值阐释好弘扬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我们文博工作者、更是所有南京人最美好的希望。”宋燕说。

新华日报记者 杨民仆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产业对于长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发展文旅产业中大力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杨德芹认为,文旅融合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路径。对广大群众来说,参观长江旅游景点、参与长江旅游活动,是认识长江文化最方便的途径。因此,长江沿江各地要以长江文化引领长江旅游发展,用长江旅游彰显长江文化魅力。

长江延绵6300多公里,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去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有力推动长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也必将有力助推长江文旅产业发展。

杨德芹表示,长江宽广的流域孕育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江文化资源,对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圈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以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为例,这里既是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又是长江三峡起始地、三峡工程所在地,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资源,尤其是屈原文化。宜昌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端午原乡,是千年文脉相传的胜地。屈原文化作为宜昌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发挥着精神引领、道德教化、文化涵育功能。

大力推动以屈原文化为引领的文旅产业发展,进而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杨德芹认为,宜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屈原文化为主题,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景区。着重打造两个中心:一个是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打造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故里端午节习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基地,景区应当常年举办以屈原文化、端午文化、峡江文化为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另一个是在磨基山重点打造屈原文化主题公园,彰显城市人文底蕴,构建文化消费场景,着眼屈原文化传播、城市品牌打造,把屈原文化打造为城市的重要标识。

二是以屈原文化为主题,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线路。首先,活化利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推出“我在屈原故里过端午”精品文旅线路。其次,挖掘提炼屈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涵,推出民俗礼仪、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党性锤炼实践等文化体验活动,打造青少年研学旅行、干部文化培训等主题线路。此外,融合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巴楚文化、关公文化等资源,将屈原祠、昭君村、清江画廊、三峡人家、车溪、三峡大坝、当阳长坂坡等景区连点成线,形成一批融合山水、文化、体验等元素的精品文旅线路。

三是以屈原文化为主题,推动文化赋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比如选取《橘颂》等与脐橙相关的文学作品,为宜昌脐橙品牌文化赋值,将屈原形象以及作品内容融入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等,提升品牌辨识度,助力乡村振兴。

杨德芹表示,在发展文旅产业中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要注重培养文旅皆通、深谙长江文化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实践:学校把长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推动长江文化与旅游业的产教融合、服务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通讯员 王赟

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重庆知联会副会长冉冉代表: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再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重庆知联会副会长冉冉围绕凝心聚力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出了真知灼见。

冉冉认为,浩荡长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与黄河一道,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基因的“双联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依托。

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给创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对于保护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冉冉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借鉴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国内外并无先例可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带状复合文化遗产集群文化公园类型,建设范围涉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一个需要全面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层面的规划和衔接。“不仅要重视跨省区、跨城市的协同,还要兼顾物质和精神,布局城市与乡村,在充分提升存量前提下,适度创新增量。”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经济带聚集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长江作为见证我国千年历史的母亲河,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濒危遗产遗迹遗存等资源丰富,价值难以估量。”

冉冉建议,整合长江文化的研究力量,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尽快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长江文化资源构成体系进行合理分类,系统研究梳理长江文化发展脉络;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长江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文化研究成果。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展示的主体是文化。如何展示好文化,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了解、参与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冉冉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初衷是整合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冉冉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文化公园内涵、外延的理论研究,以解决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依据研究成果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标准、统一形象标识、编制主题展示园规划设计、优化工程设置、落实公园化管理机构、建立以主题展示园为本体的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和退出管理机制、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立法等,建设有内涵、可感知、有边界、有管理的开放式、共享型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重大的文旅融合工程,将对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创新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此,冉冉建议,各省市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合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丰富文化供给;强化文化创造性转化,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发展多样化的文旅体验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感;探索建立公园化管理模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推进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记者 陈国栋 见习记者 卞立成


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代表:

坐落长江之滨,地处吴头楚尾,安徽省马鞍山市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更因江而荣、因江而美。“浩浩长江对马鞍山的文明起源、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鞍山竞相绽放的特色文化,也彰显着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说。

袁方对马鞍山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典故如数家珍:这里孕育了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35万年前的和县猿人被公认为南方直立人的代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昭示着“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南朝诗人谢朓留下“山水都”的赞誉,北宋王安石记下游览褒禅山的感悟;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诗仙”李白行游吟唱50多首诗篇,“诗豪”刘禹锡屈身陋室抒写千古名篇;这里孕育了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和含等抗日根据地燃起抗敌烽火,西梁山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这里孕育了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马钢工人谱写“凹山大会战”的英雄史诗,挺起中国钢铁的脊梁……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围绕凌家滩、采石矶、和县猿人遗址、褒禅山、古昭关、霸王祠、陋室等文化遗产和李白、项羽、王安石、刘禹锡等历史名人,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新征程上书写长江文化的崭新篇章。”袁方介绍,马鞍山市制定了推进长江文化宣传工作实施方案,聚焦生态文明、文化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历史人文故事、城市精神文明等5个方面重点,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并引入专业化团队,更好运用市场化方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长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是马鞍山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自1987年以来,经多次考古发掘,遗址内各类遗存齐全,发现墓地、祭坛、作坊、建筑遗迹、多处居址,以及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凌家滩玉文化与红山、良渚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对新石器晚期长江中下游的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大量出土的文物所体现出来的信仰、社会形态和文化因素,呈现出在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区域内基于宇宙观和精神信仰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袁方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设计灵感,即源自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双连璧”。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项项“国字号”荣誉奠定了凌家滩遗址在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颁布《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到实施遗址区村民搬迁工程,再到举办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近年来安徽省及马鞍山市着力加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展览展示和管理保护。

“凌家滩遗址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国两会上,袁方提出支持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他认为,“凌家滩遗址申遗,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鉴于凌家滩遗址的重大文化价值和对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早将凌家滩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袁方说,在提炼普遍价值、建设遗址监测管理中心、划定遗产区和缓冲区、加强阐释和展示体系建设等方面,希望国家和省级层面给予凌家滩遗址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建议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以更好发掘长江文化的真实印记,深入阐释长江文化价值。

安徽日报记者 张理想



编辑:杨茜 艾瑞克

编审:郭新海

监审:周贤辉


图片



自学考试专科高校 自考本科好吗
返回列表
上一篇:汕头市自考学历考几科2023已更新(分类/详情)
下一篇:茂名市自学考试本科报名时间2023已更新(分类/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