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自考本科网2022已更新(分类/详情)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中国风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1839年,中国风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术语出现在法国,这个词源于法语中的形容词Chinois,意为“与中国有关的”,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

中国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呈现。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因为受到远东进口的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从而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创作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读书如果报名结束后,觉得专业不合适,想要更改专业的同学不需要更改首报专业,只要在报考科目时,选择后来想报的新专业相关课程,直到按新专业的考试计划完成专业要求,就可以申请新专业毕业。简单来讲:自考在换专业时,考生不需要办理任何的手续,直接根据新专业课程设置报考,只要是相同的课程就不用再考,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换准考证。周刊:中国风是一种曾经在欧洲盛行的文化艺术现象,它也是一个特定的术语吗?

龚之允:中国风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1839年,中国风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术语出现在法国,这个词源于法语中的形容词Chinois,意为“与中国有关的”,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1883年,这个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

从20世纪开始,中国风开始作为艺术史学术术语被学者们采用。1961年,第一部对中国风进行综述的专著正式发表。

读书周刊:中国风当年是如何刮到欧洲的?

龚之允:13世纪以前,罗马人虽然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绸,但吸引他们的主要是丝绸奢华的质感,而非上面精美的纹饰。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带有花纹图案的中国纺织品被运往欧洲,欧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设计浪潮,威尼斯等地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中逐渐糅合了一些典型的东方图案,比如荷花、牡丹、石榴以及龙、凤等。到了15至16世纪中叶,东方图案与西方装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6世纪末,随着海运商路的拓展,欧洲各国的君主被来自异在考公务员、建造师考试、医师资格、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各类职业准入的高度社会化考试中均可使用;在企事业单位评级、评职称中也可以使用。凡是正式录取的学员或修满规定的学分者,由学校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满足一定条件可以申请学士学位证书。选择专业自由: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等选择。报名费低:自学考试各省报名时间不同,报名费较低,一般在30-60元左右。域的艺术品吸引,最令他们心驰神往的就是中国的瓷器以及上面精美的装饰。许多陶瓷作坊都竞相模仿中国图案,并研究烧制瓷器的方法。现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贝利尼的名画《诸神之宴》中就绘有精美的青花瓷,这在当时被视为神仙使用的器皿。收藏于法国卢浮宫的一只1580年佛罗伦萨制造的瓷器钮壶上绘有青花瓷中常见的松树、仙鹤等,可见中国青花瓷对佛罗伦萨制陶业影响之大。

16世纪晚期,来自中国的漆器也逐渐影响意大利,威尼斯流行的漆艺加工制造工艺品比如抽屉、乐器、镜子、桌子等表面都涂了一层类似清漆的涂料,并装饰有深受中国影响的图案,比如山水、花卉等。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生产的漆器是意大利中国风艺术品的早期代表。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往来日渐频繁,关于中国的图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欧洲,中国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呈现。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因为受到远东进口的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从而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创作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读书周刊:中国风在欧洲数百年的发展,对欧洲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龚之允: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陶瓷工艺到室内装饰,从舞台剧到哲学,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股中国风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ps:如需了解自己是否符合2023年自考本科报考条件:扫码查看!中专生/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报考自考本科条件查询。知道了广东自考报名条件后我们再来看看哪些人群适合报考自考,根据目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型。02广东自考适合人群1、单纯想要提高学历,改变现状有的同学是初中或高中学历,在以后的工作中升职加薪不占优势,也难有机会参加各种考试。过去失去了全日制提升学历的机会,所以只能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学历,参加自考。

中国风还改变了欧洲的建筑和园艺。比如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在18世纪设计的一座中国宝塔。钱伯斯年轻的时候对中国艺术非常着迷,他曾随着商船来到广州十三行向当地的艺术家学习绘画和设计。英国汉诺威王室一直是中国风艺术的拥趸,乔治四世专门在布莱顿建造了英皇阁,内部装饰全部采用中国风。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也非常推崇中国风艺术,她修建了不少中国园林,还在皇宫中打造了一系列中国室。18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王室和贵族的家中都设有中国室,并精心布置了中国场景的墙纸、装饰绘画、漆器家具和瓷器等。

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中国风飘向欧洲,得到了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的追捧,鼓舞了他们对欧洲文明进行改造。伏尔泰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开明伟大的国度,他们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它是理性文明的标志,他们谴责当时的教会对欧洲人民在思想上的钳制,以致欧洲文明还无法达到中华文明的高度。

欧洲人眼中理想化的中国

中国风在欧洲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它并不仅仅是远东艺术特色在欧洲艺术中的机械反映,比如中国人物形象、纸扇和折扇等的简单引进。中国风首先是欧洲人为了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异域事物”这一外在因素,更为自然和即时催生的美学诉求。

读书周刊:中国风在18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各个国家都发展出带慢慢的,你就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参加自考,你会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而这个学习习惯无疑是能让你受益终生。虽然时常有下面这些情况:当别人沉浸在搞笑视频不能自拔时,你在学习;当别人在微博刷热点吃瓜时,你在刷题;当别人在逛街吃饭时,你在复习;自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地学习,且每年会经历很多场的考试,这在无形中会磨炼你的意志。凡是坚持考过自考的人,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以外,他们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你的文化水平将影响你的教育水平,同时对你的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各自审美倾向的中国风艺术。在你看来,哪些国家的中国风艺术最有特色?

龚之允: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有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法国是中国风兴盛和传播的重要推手,而德国、奥地利对中国风的接受热情度最高,很多建筑物都保存至今。

法国艺术家佛朗索瓦·布歇曾是路易十五的御用画家,路易十五是东方文化的推崇者,而布歇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东方艺术品,自己也创作了许多中国风作品。他笔下的东方风情充满了田园气息,他非常喜欢描绘温婉静秀的中国仕女,并配以和谐致远的景色,恬静的画面反映了18世纪欧洲人眼中理想化的中国。

奥地利维亚纳的美泉宫可谓举世闻名,其中的中国室呈现出典型的洛可可式中国风样貌,墙上的漆板画是从中国进口的漆金屏风改造而成,配有洛可可式浮雕框和中国青花瓷装饰,这是奥地利皇后最喜爱的私人房间。百万室是美泉宫最具有原创性的房间,这是皇后会见外交使臣的地方,其中的装饰也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曾下令在波茨坦夏宫内兴建一座中国茶室,这座茶室的内部结构是中式的,外部则色彩斑斓,屋顶还有许多中国人物雕像,天马行空般的梦幻设计可谓中国风的代表性建筑。德国还有热衷中国风的艺术家出版过《中国风爱好者入门指南》,很受欢迎。

读书周刊:为什么中国风对欧洲各国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贵族阶层,体现于王公贵族的宫殿,而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自学考试设置的考试科目一般情况下是有12-16门左右,而想要拿到自考毕业证是需要把这些科目全部通过之后才能够申请的。因此自学考试多久拿毕业证书需要考生自己来决定。说实话,对于学历较低的朋友来说,通过自考拿本科学历,意味着能有更高的收入,找到更体面的工作,获得的社会资源更多,未来的路会更广阔,所以自考本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哪怕自考本科学历是非全日制的,但在成人教育学历里,自考本科也是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学历,因自考本科考试比较难,且要考11-18门科目,需一门一门考完才能申请毕业,因此很多自考生在报名后,都会报个自考助学班,跟着老师备考,接受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考通过率。龚之允:虽然《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书中所列举的艺术品大部分来自贵族阶层,但并不代表中国风没有影响欧洲的普通阶层。当时,贵族阶层在艺术的传播和艺术品的保存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而大多数平民阶层的器物和艺术品得不到很好的保存,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博物馆的兴起和平权运动的出现,普通人逐步争取到了享受休假和欣赏艺术品的权益。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是为普通民众欣赏艺术而成立的博物馆,里面保存有大量的中国风瓷器,曾为普通人所使用。

就传播途径而言,欧洲王室的小圈子传播曾经是一个人建议:无基础有一定的难度还是建议先看看书再决定,中国语文博大精深!07视觉传达设计小自考专业;对于想报名设计类的考生来说,最热门且毕业时间快,小自考校考,统考科目少3门左右,一年五次考试机会,最快1.5年毕业!是目前自考开考专业中比较简单且毕业快的专业!以上就是广东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的7大专业推荐,很多专业都不要考到英语,但是如果需要拿学位证的还是需要考试英语的哦!种有效的传播途径,特别是法国王室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变了法国的整体艺术氛围,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艺术中心,而法国在欧洲也通过输出时尚理念,支撑了其欧洲文化中心的格局。因此,如果将中国风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看,确实得益于贵族阶层之间的传播,但这并不表明中国风对欧洲普通阶层的影响力有限。

读书周刊:中国风在18世纪的欧洲发展到了顶峰,可谓欧洲社会、经贸和政治变革的产物?

龚之允:的确,中国风在欧洲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它并不仅仅是远东艺术特色在欧洲艺术中的机械反映,比如中国人物形象、纸扇和折扇等的简单引进。中国风首先是欧洲人为了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异域事物”这一外在因素,更为自然和即时催生的美学诉求。

在19世纪末之前,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各国对欧洲人来说是神秘和令人向往的乐土,东方神秘的领域和古老的文明给予了欧洲人极大的创作空间。中国风还极大地鼓舞了那些开辟新航路的欧洲探险者,他们满怀抱负地在航海征程中寻求理想之境。

“西风东渐”与“东风西渐”

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是有机的,更讲究精神性,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追求的是内敛、淡薄、平淡、天真,而欧洲人崇尚热情、奔放、自由,这些都是由底层文化基因导致的文化特质的差异。

读书周刊:就在中国风在欧洲大行其道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地也出现了对异域风情的推崇“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现象,但为什么西洋风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力比较微弱,中国风在欧洲却备受推崇?

龚之允:确实,在16世纪到19世纪间,中国和日本也出现了被称为西洋风的艺术潮流。比如西方基于数学和光学发展出的单点透视法和光影透视法曾在18世纪被中国的一些绘画流派借鉴。但是,中国的西洋风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其发展规模很难与在欧洲大行其道的中国风艺术相提并论。

本书的作者、意大利学者莫瑞纳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复杂多样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欧洲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亚洲的探求欲望是主动的和强烈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欲望转化成了实际行动。但这种现象在东方并不明显,东方人对欧洲的兴趣并没有如此强烈。明清时期的帝王们以及文化精英们对欧洲的先进科技似乎更感兴趣,相对而言,欧洲的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比较有限,尽管清朝皇帝对欧洲的珐琅彩和玻璃工艺欣赏有加。

除去文化和艺术的因素,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对西风东渐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不计其数的中国货物曾在几个世纪内被销往欧洲各地,由欧洲商人出口到亚洲的商品却无人问津。中国风的流行与中国货物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息息相关,而西洋画在中国的有限传播与西洋货物在中国受到冷遇有莫大关联。

读书周刊:尽管中国风曾在欧洲盛极一时,拥有无数拥趸,但书中提到了一个令人玩味的现象:“直到今天,也只有少部分欧洲人能够真正懂得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相对而言,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工艺,如陶瓷和漆器更感兴趣。”这是什么原因?

龚之允: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人文环境的差异,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差很大,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方的风土人情。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是有机的,更讲究精神性,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追求的是内敛、淡薄、平淡、天真,而欧洲人崇尚热情、奔放、自由,这些都是由底层文化基因导致的文化特质的差异。

在欧洲人看来,与内敛含蓄的中国文人画相比,瓷制器具和漆制屏风的品质优劣就显而易见多了。而且陶瓷和漆器的实用性强,绘画作品的实用性低,精神性强,这就很考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语境的了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在中国的江南生活过,如何能真正理解倪瓒、黄公望等人在山水画中体现的那种气韵呢?在欧洲历史上,利玛窦曾对中华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他为了融入中国文化,学习了10万汉字,这种精神和才情后来很少有欧洲人可比拟。

读书周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艺术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隔阂。

龚之允:是的,从全球化角度来看,我很赞同本书作者莫瑞纳在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中国风看成是一座连接不同文化和国度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不仅是货物,更重要的是思想、信息和知识可以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在彼此之间自由流通。我们对中国风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艺术的考量,它更深层次地代表了人类勇于探索、乐于摒除文化藩篱、互相交往的美好愿望和诉求。

这种高雅,应该与世界分享

阅读有关中国风的议题和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优劣不在于一时的成败。

读书周刊:中国风并没有随着启蒙运动的结束而衰落,在19世纪和20世纪还在持续发展,中国风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龚之允:欧洲人从未放弃把中国作为想象中的异域。在启蒙运动后,仍有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热衷与理解。19世纪中国的外销艺术品仍然影响着全球的艺术品市场,中国的元素在欧洲装饰艺术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古风潮仍普遍存在。

20世纪,中国风在文学和戏剧领域仍有突破,出现了《消失的地平线》和《图兰朵》这样的名篇。在抽象艺术领域,很多艺术大师也借鉴了中国艺术中的留白、写意等理念,创作出了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中国风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扩展。我想,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模式更成熟,未来还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中国风作品。

读书周刊:中国风一直是个较为冷门的课题,有关中国风艺术品的资料大部分都在国外,研究难度比较高,你是如何与这本书结缘的?

龚之允:首先是受到我的启蒙恩师胡光华教授的影响,他的研究方向是西画东渐,其中就涉及早期的中西艺术交流。文化交流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和双向的,正如刚才所说,与西画东渐同时期相对应的,就是影响西方的中国风,可以说中国风和西画东渐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就西方而言,中国风是欧洲前工业时代所产生的艺术风潮,一般被归类在洛可可艺术中。就社会层面而言,欧洲艺术在洛可可之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然后就是以印象派为先导的改变整个文艺复兴体系的现代艺术。洛可可在这条艺术史脉络中的重要作用被淡化了。

从文化中心的角度来看,在中国风之后,欧洲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欧美人回望过去时,他们却倾向于把中国风归类成后来的日本风,作为西方文明进程中的注解,而非正史叙事。进入21世纪,从全球化的视角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下文来看,我们越发认识到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

我在10年前撰写《图像与范式:早期中西绘画交流史1514—1885》的时候,就希望整体性地把历史还原给读者,并提出一些视觉文化交流中的议题,以供学界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时,我正好看到了意大利学者莫瑞纳出版的《14世纪—19世纪中国风艺术在意大利的演进》,发现他在书中提出了非常多的新观点、证据和逻辑。于是我通过意大利的同学联系到了他,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一本通史类的书,而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意大利,因为历史上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是泛文化和国际化的。于是,就诞生了大家今天读到的《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读书周刊:在21世纪回望中国风这一多个世纪前的全球化现象,对当下的读者有哪些意义?

龚之允:阅读有关中国风的议题和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优劣不在于一时的成败。在短期内,工业化时代的欧洲看似成了推动世界的主导力量,获得了叙述文化和历史的话语权,但这并不代表中华文化就全面落后于世界。正好相反,西方殖民主义为世界带来了贫穷、痛苦和剥削。为此,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全球的状况是西方世界与中国的“两极相联”的秩序,并指出中国革命这一极将对欧洲秩序的变动产生深远影响。现在随着中国的复兴与西方的衰落,我们可以再次从历史中找到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遗憾,让世界朝着更为平等、公正、大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中所体现的悠然、坦然和淡薄是欧洲艺术所不具备的,这种高雅的气质,不应该为中国独有,应该与世界分享,而中国风在历史上的成与败,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文明发展方向探索的依据。(完)(受访者系《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的译者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史讲师)


自学考试高起专可以上大学吗
返回列表
上一篇:佛山市自考本科招生2022已更新(分类/信息)
下一篇:惠州市自学考试学历初中2022已更新(分类/要点)